贝博app体育

思想引领
尼山学堂
学科建设
学术论坛
学术刊物
学者文存
学术平台
简帛研究
院务纪事
·《文史哲》
·教育部
·北京大学
·清华大学
·北京师范大学
·山大视点
·人民网
·中国教育新闻网
·齐鲁晚报
·中国日报
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办公室
·尼山世界文明论坛
·儒家文明协同创新中心
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学科建设 >> 正文

民俗学
作者:  来源:   时间:2020-10-16 15:45:06  浏览次数:5950

一、学科发展史

贝博app体育是国内最早开展民俗学、民间文学教学与科研的高校之一,在民俗学、民间文学、神话学各领域的教学和学术有着悠久传统,诸多先贤都在中国民俗学史上留下了不俗的学术业绩。顾颉刚1930年代任教于齐鲁大学(贝博app体育前身),王统照整理出版第一本山东民间故事集《山东民间故事》(1937)。闻一多、童书业、高亨的神话研究,丁山的上古宗教和神话研究,陆侃如、冯沅君的神话、楚辞文学研究,游国恩的楚辞研究,台静农的歌谣研究,沈从文的古物和服饰民俗研究,老舍的俗文学研究,关德栋、车锡伦、李万鹏的俗文学研究,路遥的民间宗教研究,刘铁梁的民俗学理论与村落研究,叶涛的民间信仰研究,刘宗迪的神话与口头传统研究等,均成果丰硕,形成了贝博app体育民俗学在多领域的深厚传统。

1978年以来,在我国高等教育复兴的大背景下,贝博app体育民俗学、民间文学学科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。1987年11月,在原社会学系民俗学教研室的基础上成立贝博app体育民俗学研究所,是当时国内唯一有独立建制的民俗学专业研究机构,挂靠贝博app体育社科处。2002年并入文史哲研究院,2012年成为新组建贝博app体育的二级机构。徐经泽、叶涛曾任所长,现任所长张士闪。本所设有民俗学、民间文学两个博士点(含硕士点)和博士后流动站,并有文化和旅游部“节日文化研究基地”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“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重点基地”、山东省教育厅“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基地”。山东省民俗学会(1987年成立)秘书处,挂靠民俗学研究所,现任会长张士闪。

二、研究人员

贝博app体育民俗学学科点现有专职人员7人,其中教授4人(张士闪、李松、王加华、刁统菊),编审1人(朱以青),副教授2人(李浩、龙圣),讲师1人(李海云)。学科点专任教师还有贝博app体育人文社科一级教授刘铁梁以及刘宗迪教授、赵彦民教授,兼职教授有刘德龙、刘德增、陈国忠等。

三、学术研究

贝博app体育民俗学长期坚持田野调查,以村落研究见长,兼重理论民俗学探索,注重服务当代社会发展。刘铁梁的理论民俗学与村落研究,刘宗迪的神话学与口头传统研究,张士闪的艺术民俗学与中国礼俗研究,具有重要学术影响。王加华的农业民俗与传统曲艺研究,刁统菊的姻亲关系与亲属制度研究,朱以青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,李浩的传统乡村社会组织研究,龙圣的民间文献研究,李海云的乡村仪式研究等,也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。

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8项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子课题12项、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项目3项、山东省社科规划项目12项。出版著作60多部,发表论文200多篇,被《新华文摘》《红旗文摘》《中国社会科学文摘》和中国人大复印资料中心等转载30余次,论著获各类科研奖励14项,其中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1项、中国文联“山花奖”(中国民间文艺学术著作类)2项、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项、山东省社会科学学科新秀奖1项。

四、研究生培养

1998年获中国首批民俗学硕士学位授予权单位;2002年获中国民间文学硕士、博士学位授予权,设民间文学博士后流动站;2016年获民俗学博士学位授予权,设有民俗学博士后流动站。现有理论民俗学、中国民俗史、区域民俗研究、民间文献研究、艺术民俗学、民间信仰研究、民间文学理论研究、中国民间文学史、中国俗文学9个硕士招生方向,民俗学理论、民俗史、田野民俗志、中国民间文学史论、艺术民俗学5个博士招生方向。博士生导师3名(张士闪、王加华、刁统菊),硕士生导师3名(朱以青、李浩、龙圣)。

课程教学体系特色:课程立体化,课堂教学与田野调查相结合,每学期固定开设“民俗学田野调查”实践课程;教学团队化,常规教学与在研项目相结合,教师形成分工合作,研究生自由选择兴趣小组;实践平台化,在山东、河北、辽宁、贵州等地设立6个教学实践基地;论坛常态化,常设“田野中国论坛”“民俗学高端论坛”“草根论坛”等。本所承担国家“十一五”教材建设规划项目《中国艺术民俗学》、贝博app体育研究生学位课程建设项目等,艺术民俗学列入山东省省级精品课程。已培养博士生32名、硕士生110名,另有博士后8名,访问学者8名。在读硕博士研究生56名。

五、学术期刊出版

现有《民俗研究》《节日研究》《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》三种公开发行的定期学术出版物,另有在校研究生主编的内部交流刊物《百脉泉》。

《民俗研究》(双月刊)创刊于1985年,入选CSSCI来源期刊、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,是国内唯一公开发行的民俗学理论刊物,发行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和全世界50多个国家或地区,被认为是“能够代表中国民俗学最高学术水平的杂志”。杂志以民俗学为学科本位,同时兼顾人类学、民族学、社会学、历史学、艺术学等相关学科,设有学术前沿、民俗学史、民俗史、民间文学、民俗观察、田野调查等常设栏目,此外还有乡土传统与城镇化建设、礼俗互动、女性民俗等专题栏目。已连续编辑出版147期。李万鹏、叶涛曾任主编,现任主编张士闪,副主编刘宗迪、刁统菊、王加华,编辑部主任龙圣。

《节日研究》(辑刊)创刊于2010年,主要刊发国内外节日研究的学术论文、调查报告、学术批评等,每年编辑出版两辑,中国知网(CNKI)全文收录,目前已连续出版13辑。李松、张士闪曾任主编,现任主编王加华,副主编龙圣。

《中国民俗文化发展报告》创刊于2011年,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报告建设(培育)项目,每年出版1辑,现已正式出版6辑。主编张士闪。

《百脉泉》2009年创刊,主要刊发田野调查所获资料与调查报告,现已编辑发行30期。

六、国际交流

与美国波士顿大学、俄亥俄州立大学、德国洪堡大学、日本东京大学、神奈川大学、爱知大学、香港中文大学、台湾大学建立了学术联系,互寄研究资料,互派研究人员做短期交流并进行博士研究生联合培养。

先后聘请德国洪堡大学卡舒巴教授、东京大学菅丰教授、日本爱知大学周星教授、法国国家科学研究院雷米?马修教授、香港中文大学张瑞威教授做短期流动岗特聘教授。张士闪教授曾任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东亚语言文学系访问学者、东京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访问研究员、爱知大学国际中国学研究中心访问教授、台湾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客座研究员、香港中文大学历史系访问学人,王加华曾任韩国延世大学访问学者,龙圣、李海云曾任香港中文大学访问学者。本所研究生参与教育部国际联合培养计划12人。

七、服务地方与社会

因应当代中国社会转型,贝博app体育民俗学在持续展开田野调查的基础上,聚焦领域包括当代乡村建设,民俗文化发展,文化遗产保护,乡村旅游设计,传统节日传承等建言献策。

先后与文化和旅游部、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,以及山东济南、潍坊、淄博、聊城等地县政府以及多家企业合作,进行传统民俗文化资源调查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。先后承担各类横向课题30多项,到账经费800多万元。多篇智库研究报告被中央部门采纳,如《健全完善基层农民协会,为当代新农村建设助力护航》《国家在场——在春节文化中强化国家认同》《中国乡村文化传承创新亟需激活村落共享传统》,研究报告《转变民俗旅游发展思路  构建旅游服务社会模式》刊登于国务院参事室《国是咨询》等。


下一条:科技哲学

关闭


贝博app体育2006-2008版权所有   地址:山东省济南市山大南路27号贝博app体育  邮编:250100
电话:0531-88364672  传真:0531-88564672  E-mail:wszyjy@sdu.edu.cn


贝博app体育(唐山)有限公司